搜索

027- 8365 5451    18971423745

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027- 83655451
18971423745

微信: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
9:00 - 18:00

友情链接: 

>
>
>
超级工程下的企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港珠澳大桥CB03标项目下属Ⅲ工区为例
经典文章
课题研究
评论文章
行业案例

高登智库

超级工程下的企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港珠澳大桥CB03标项目下属Ⅲ工区为例

浏览量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墩台预制工程具有管理程序复杂、技术工艺多为国内首创、120年质量标准、施工难度大等特点。东莞预制场在具体实践中, 注重以超级工程为依托,为企业培养一流人才,在项目实施中不仅取得了工程建设的诸多第一,也培养出一批精于技术、长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一部分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01

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CB03标墩台预制工程总长8670米,共需预制墩台72 座,共117件,单件最大高度26.95米,最大重量约3500吨,全部采用高性能环氧钢筋,总量约1.7万吨,混凝土8.85万立方米。

02

人员情况

用工高峰,预制场有正式工50人、 外聘工36人,协作单位施工人员有400余人。综合各期人员数据分析,预制场80后、90后员工占总人数比例长期保持在 80%以上水平。 

 

第二部分

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努力营造一个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合力 

预制场努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引导全体员工深刻理解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特点,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深层次的动力。 

(1)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强化自主意识坚持倡导全员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培育开创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创新意识。重点强化了项目领导层、一般管理人员和操作层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是强化集成意识。引导全员树立开放性的创新思维,善于有机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开展跨界、协同作战,促进集成创新活动的开展。 

(2)夯实组织基础

注重技术创新组织建设,构建了企业内部多层次,科研院校为支撑,业主、设计等关联方协调联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联盟。在这个体系中有内部专家,有“外脑”,有决策层、研发层和实施层。预制场作为研发和实施层,依托5个技术攻关小组,大力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定期研讨、加大奖励等措施,推动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 

(二)充分发挥三大作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1)充分发挥项目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开工以来,预制场注重从培育团队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倡导人本关怀等方面强化项目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项目的向心力、凝聚力,打造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培育团队精神。

预制场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这个载体,明确提出“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综合性预制场”的目标和“预制未来,成就非凡”的核心理 念,重点强调了“为员工营造发展空间,创造精彩人生”的核心理念释义,通过文化宣贯,建立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理念,明晰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把全员的思想行为凝聚到实现这一目标上来。从开展对标学习、创新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核、畅通沟通渠道、提升职业技能、规范职业行为等方面入手,着力塑造职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大力培育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团结奉献的团队精 神,不断增强和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2)营造和谐氛围。

从领导班子成员做起,在工作中坚持率先垂范,有事当面说,不搞背后非议,下级服从上级,增强执行力,树立严肃的威信和良好的作风;在项目管理上,坚持集体决策,畅通民主渠道,尊重职工意愿,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来,增进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在处 理问题时,坚持按制度,按流程办事,公平公正、奖罚分明、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欺软护硬,不搞特权化。大力营造公平公正、心畅气顺、和谐向上的积极氛围。 

全员众志成城、忘我拼搏, 有效保证了项目优质高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预制场也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天津市工人先锋号、中国交建先进集体,港珠澳大桥平安工地示范工区、劳动竞赛先进班组,秦皇岛市创新创效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等 30多项荣誉,展示了公司实力与形象,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精神士气。 

(2)充分发挥创新创效的核心作用,推动人才培养的深入高效

港珠澳大桥在国内首创承台、墩身一体预制的先进理念,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工作。为此,预制场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工艺研发活动,通过培育创新文化、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和加强创新培训等方式,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强战斗力的精英技术攻坚团队。 

1)大力培育创新文化

预制场开展了“创新创效”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活动、“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大讨论活动等,在全员中宣传创新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引导全员敢于创新、乐于创新、“醉心”创新,激发创新意识,营造了“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重点整合创新资源

一是重视借用“外脑”,整合外部多方创新资源。二是重视技术、设备、材料、管理等多种要素的聚集,使之在相互碰撞中,产生新的创新火花。三是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力量。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理论和知识,开展联合创新,联合攻关。如,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展墩台出运通航安全论证;与天津大学、北海设计中心开展船舶稳定计算;与天津港湾工程 设计院联合进行混凝土浇筑龄期差与裂缝关系试验及大体积混凝土综合温 控系统开发。 

3)广泛搭建创新平台

加大创新投入,主要是在资金、人才、精力方面加大投入力量,累计投入约 700万元,用于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 推广应用。充分依托劳动竞赛活动、工会 “三金协作组”、共青团“五小”科技创新创效活动等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工人先锋岗、能工巧匠、QC攻关活动、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技改创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强创新培训力度

预制场通过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培训教育,开设职工书屋、东江夜话讲坛,组织技术创新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专利讲座等,培养全员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此外,积极邀请同行业中的专家、大桥建设中各方面的专家,对预制场的技术创新管理进行指导和帮助,引进先进的思维和方法,并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到外部科研单位、施工兄弟单位,学习交流,启发思路。

累计研发29项新技术、新工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3项、发明专利6 项;获得省部级工法3项,中交级工法 1 项;获得省部级QC成果4项,其中《干接缝匹配工艺研发》获中国工程建设质 量管理一等奖;编制论文30篇,有12篇在国家、行业等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受推荐参加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并被收录。

(3)突出考核激励的保障作用,确保人才培养工作保持活力

预制场坚持“业绩是干出来,薪酬是干出来”的人才价值观,不断完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持续优化人才激励措施,推动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行,促进了青年人才的大量涌现。

1)坚持完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编制了《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 CB03标墩台预制、运输工程科技创新成 果管理办法》,对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成果编制申报、奖励办法等进行了规划,以制度的形式固化奖励机制,鼓励全员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积极性。 

2)创新管理制度,丰富绩效考核载体,构建综合绩效考核体系

首创周综合例会制度,各部门以幻灯片形式总结安排任务,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成为绩效考核的有效载体。同时,将拜师学技作为日常考核载体,配合每月一次的绩效检查,以及年底举办的一般管理干部年终测评,构建起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综合绩效考核系统,避免了绩效考核陷入主观性、片面性、单一性的情况发生,考核内容和结果能够及时、有效反馈到部门或个人手中,使考核结果更具科学性、时效性,能够真实反映部门工作水平和人才成长情况。 

3)活用激励措施,突出技术创新在绩效考核中的核心作用

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绩效 考核的核心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和课题完成较好的人员和组织,进行物质奖励,并在奖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对责任落实不到位或不作为的进行经济处罚或岗位调整。此外,预制场还采取目标 激励、荣誉激励、岗位晋升激励手段,如在职位晋升上优先考虑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在荣誉激励上,开展“十大科技新秀”评选活动等。

(三)全面建设三支队伍,提高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1)打造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

领导班子是整个团队的灵魂,在大桥施工攻坚阶段,预制场主要班子成员为 6 名 “80”后干部,他们充满热情、锐意创新、敢打敢拼,先后创造了率先完成港珠澳大桥全线第一座整体式墩台、完成港珠澳大桥全线最大的整体式墩台、在国内首次应用“干接缝竖向匹配预制工艺”完成大型桥墩分段对接、单月预制 9 件、运输 9件的最高新纪录等多项优异成绩。

 (2)打造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

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对青年知识分子重引导、压担子、给平台,赋予年轻干部部分管理权力和管理责任,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施展才华,促进年轻技术人才迅速成长成才。预制场的“80”后项目经理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表现突出,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最美青工”、中国交建优秀共产党员、一航局先进个人等荣誉 称号。 

(3)打造一流的施工协作队伍。

预制场确定高目标管理导向,下大力气培育标准化协作队伍,严抓准入关、管理关、考核关、监控关,大力推进农民工技能提升活动,利用文化建设、“五同管理”、 星级分包商评选、一体化管理等载体,提高了协作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协作队伍标准化建设,协作队伍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文明、规范、遵纪守法的协作队伍,为提升项目管理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项目,重点项目、超级工程是人才井喷的重要依托,为此,在国内重点工程和国家“一带一路”项目中培养一流人才, 用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项目,成为企业转型升级阶段,决定其未来命运的重要因素和成败关键。

 

作者|李戈(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内容节选自《中国中小企业》,高登项目管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