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十五五”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高登咨询
作者:yy
1 设计院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十五五”期间,设计院必须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这不仅关乎企业竞争力,更关系到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城乡建设目标的实现。
政策驱动与行业变革要求:根据住建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到2025年,行业科技创新能力需大幅提升,显著增强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碳达峰目标及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设计院亟需构建系统性创新体系,以响应“数字中国”“双碳”等国家战略。泰安市等地方政策已明确要求2025年深化BIM技术全域应用,开展设计单位BIM技术成熟度评价,驱动数字化转型。这一政策导向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设计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
行业效率瓶颈亟待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模式依赖人工经验,设计工具碎片化严重,数据分散于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形成难以整合的“信息孤岛”。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指出,这一问题导致设计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城市数字化管理进程。城建设计的实践表明,通过参数化智能设计工具的应用,设计人员工作效率可提升60%~90%。其开发的轨道交通参数化设计平台覆盖22个专业模块,已在45条线路中应用,大幅缩短设计周期。这一数据充分证明科技创新对破解行业效率瓶颈的核心价值。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开发的智慧楼宇管理平台,在长沙凯德壹中心项目中实现中央空调节能23%,年省电费70万元,减碳484吨。这些案例印证了数据资产化对设计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2 设计院科技创新的方向
“十五五”期间,设计院需聚焦三大创新方向,通过技术突破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2.1 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
AI与BIM深度融合:重庆市设计院自主研发的“CQADI数智审图平台”与“BIM正向设计校审一体化软件”,实现设计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获评川渝城乡建设领域首批次数字化BIM推广技术。这些工具的应用使设计错误率降低40%,审图周期缩短50%,充分体现智能工具对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数字孪生与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沙市以湖南省院为基地打造智慧排水、智慧建筑、建筑能碳运维等五大研发中心,推动“一模到底、无纸化交付”模式在长沙经开区试点项目中落地,实现“设计即交付,交付即维护”的终极目标。这一模式减少设计变更30%,提升施工一次合格率15%,彰显数据贯通的价值。
2.2 绿色低碳技术
节能降碳技术集成: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开发TSI高性能叠合楼板,国内首创柔性出筋技术,提升保温性能50%、隔声效果60%,降低造价10%以上,在湖南师范大学宿舍项目中验证其经济性与环保性。
绿色建筑全过程创新: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发“叠合柱”专利技术,减轻预制柱吊装重量30%,减少灌浆套筒钢筋数量40%,显著降低施工碳排放。这些技术创新从设计源头到施工落地全程贯彻绿色理念,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技术路径。
2.3 跨界技术融合
智能建造:重庆市设计院以设计牵头EPC模式实施东南医院二期项目,整合BIM与智能建造技术,入选重庆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此类实践表明,设计院向新型城市运营商转型需打破传统业务边界。
模块化与工业化建造:湖南省院的装配式学生宿舍项目,依托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提升施工效率30%。这些技术推动建筑业从“手工时代”迈向“工业时代”,为智能建造产业化奠定基础。
3 设计院科技创新的关注要点
为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设计院需系统性构建四大支撑体系,确保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双轨并进。
3.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创新路径
战略规划引领: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核心战略,制定与业务板块匹配的技术路线图。如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聚焦国土空间规划、镇村建设、园林景观三大领域,计划2025年前形成全国影响力品牌。
科研架构优化: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赋予资源调配自主权。中建西南院建立院技术委员会与17个专委会协同的架构,统筹重大项目技术决策3。湖南省院形成“三院六中心”布局(智能建造研究院、数字研究院、市政创新研究院等),突破传统业务边界。
3.2 加大资源投入,夯实创新基础
资金保障: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营收3%,重点领域可提升至5%以上。启迪设计近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城建设计储能项目获专项课题资金。
人才体系建设:引进与培育并重。广东省环保研究总院通过省级人才工程引进环境学科带头人;重庆市设计院建立“设计+AI沙龙”“数字设计大赛”机制,培养数智工匠,5人获重庆市工匠人才称号。
3.3 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协同发展
内部平台建设:中国中铁打造“中国单轨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隧道安全评估实验室”等特色平台。湖南省院设立建筑与市政数字孪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长沙市智能建造研发中心提供技术底座。
外部生态协同:深圳AI研究院联合深智城、阿里云、清华大学等机构共建;安徽省交规院建立“产学研用”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与‘最后一公里’”。
3.4 创新管理机制,加速成果转化
科研管理制度:建立项目分类分级评估机制,如江苏东交检测公司将项目分类与薪酬绩效挂钩。重庆市设计院开发10余个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决策系统支撑战略制定。
成果转化激励:推行收益分享机制,对贡献突出者给予现金奖励。安徽省交规院探索有偿转让、许可合作、科研产业化等多元模式。
4 结语
“十五五”期间,设计院的科技创新需以数字化筑基、绿色化引领、融合化突破为主线,通过体系化布局实现从“技术跟随”向“创新引领”的跃迁。设计院应紧抓数据要素价值化机遇,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城市更新、智慧运维、低碳转型等国家战略场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引擎。科技创新不仅是设计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引领建筑业从“建造”走向“智造”的核心驱动力。
设计院十五五规划, 科技创新战略, 数字化智能化设计, 绿色低碳技术, 跨界技术融合, AI+BIM, 数字孪生, 新质生产力, 创新平台, 成果转化机制
上一篇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