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深水区:工程建筑央国企的市场经营“攻坚战”该怎么打?

发布时间:2025-10-29

来源:高登培训

作者:CXF


引言:市场的寒意与增长的焦虑

当前,宏观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传统基建项目增速放缓,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对于工程建筑央国企而言,过去那种依靠资质和规模“等项目、抢标书”的模式已然行不通。市场开拓难、中标利润薄、同行竞争白热化,成为摆在各家市场经营人员面前的共同难题。在这场“生存之战”中,谁能率先突破与政企大客户(包括各级政府、城投平台、大型国企等)的关系瓶颈,从简单的“项目对接”升级为“战略协同”,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本文将深入剖析当前市场经营的特点与难点,并提供一套具有实操性的策略与标杆案例。

 

一、难点与特点:为何传统的“关系营销”失灵了?

  1. 竞争同质化严重:各家央企技术、资质、报价高度趋同,陷入“拼价格、拼酒量”的恶性循环,客户选择困难,企业利润微薄。
  2. 客户需求升级:政府客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盖楼修路”,而是需要一揽子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产业导入、融资支持、长期运营等,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极致挑战。
  3. 决策链条复杂且透明化:随着法规完善,个人决策空间被压缩,项目决策趋向集体化、程序化、透明化,传统的“单点突破”式关系维护效果锐减。
  4. 信息壁垒高筑:优质项目信息往往在小范围内流通,待公开招标时,早已“名花有主”,市场经营人员难以切入前期关键环节。

当前市场经营的新特点:

  • 从“狩猎式”到“农耕式”:从追逐单个项目(狩猎),转向长期经营一片区域、一个核心客户(农耕),追求可持续的产出。
  • 从“乙方”到“合伙人”:角色定位从被动接活的承包商,转变为主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城市发展合伙人。
  • 从“业务员”到“专家顾问”:客户关系维护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战略视野,能够与客户高层同频对话,提供前瞻性建议。

 

二、破局策略:政企大客户经营的四大实操战术

空谈“建立战略合作”无异于隔靴搔痒,以下四大战术旨在提供具体行动指南。战术一:前台组织变革——从“分公司”到“高端对接+实体经营”的立体阵型

  • 实操要点
    1. 设立“区域总部”或“高端经营指挥部”:在核心省份或城市群,设立由集团副总级别领导挂帅的区域总部。其核心职责不是搞生产,而是搞关系、定战略、配资源,专职负责与省级、市级主要领导进行战略对接,扫清高层障碍。
    2. 强化“实体经营机构”:在区域总部之下,配置扎实的分公司或经营部,负责具体项目的跟踪、投标和执行,确保高端对接的成果能落地。
  • 案例标杆:

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在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普遍采用“区域总部+实体分公司”的模式,区域总部负责与省政府、发改委对接,争取将集团纳入省重点战略合作伙伴清单,分公司则负责具体项目的深耕。

战术二:洞察力先行——做客户的“贴身顾问”,而非“推销员”

  • 实操要点
    1. 建立“客户智库”:组建一个跨部门(市场、投资、技术)的团队,长期研究目标客户(如某市政府)的战略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布局图、财政预算报告。分析出客户的痛点(如债务化解、产业空心化、城市更新压力)和真实需求。
    2. 提供“规划引领”:主动为客户编制城市发展概念规划、重大项目建议书、投融资解决方案。即使项目暂时无法落地,也能展现专业价值,引导客户以你的思路来规划项目,从而在源头上锁定优势。
  • 案例标杆:

中建方程。这家中建集团旗下的投资平台,核心能力就是“造城”级的规划能力。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它首先不是去投标,而是派出顶尖团队,帮助地方政府做整个片区的总体规划和投融资模式设计,自然就成为项目的“总包商”。

战术三:价值创造升维——从“EPC”到“F+EPC+O”,卖解决方案而非钢筋水泥

  • 实操要点
    1. 打包“增量价值”:在投标方案中,除了工程建设(EPC),主动捆绑融资方案(F)长期运营方案(O)。例如,承诺引入集团旗下的高科技产业资源,或联合战略伙伴共同进行产业运营,帮助客户解决“钱从哪里来”和“建成后如何活”的核心难题。
    2. 探索新模式:积极参与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TOD(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片区综合开发等新模式项目,这些项目比拼的不是低价,而是整体的资源整合和持续运营能力。
  • 案例标杆:

中国交建。其在很多地方中标的片区开发项目,核心模式就是“投资驱动”。不仅承接工程,更通过自身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帮助地方政府设计并落地一整套融资方案,实现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绑定。

战术四:关系管理数字化——用CRM系统为“关系”赋能,而非记录

  • 实操要点
    1. 建立“大客户画像系统”:在CRM系统中,不仅要记录客户联系方式和项目历史,更要建立关键决策人(KeyPerson)的“关系地图”,包括其学术背景、工作经历、关注焦点、个人偏好等,实现精准化的互动。
    2. 设定“关系健康度指标”:用量化指标评估客户关系,例如:会面频率、信息共享深度、项目参与阶段(是否介入前期)、高层互访级别等。定期复盘,及时预警关系疏远的风险。
    3. 知识库共享:将每次与客户交流的要点、获得的非公开信息,通过系统在经营团队内部分享,避免因人员变动造成客户关系中断,实现客户关系的“企业化”而非“个人化”。

 

结语:从“做生意”到“做生态”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市场经营,是一场关于认知、组织和模式的全面升维之战。工程建筑央国企必须摒弃旧有的路径依赖,将政企大客户视为共同成长的“战略伙伴”,通过组织前移、洞察引领、价值共创和数字赋能,逐步构建起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最终,最高级的市场经营,不是赢得一个项目,而是通过深度嵌入区域经济,成为地方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建立起一个生生不息的“市场生态”。

政企大客户,关系营销失灵,城市合伙人,区域总部高端对接,客户智库规划引领,F+EPC+O解决方案,CRM关系数字化,价值共创生态,农耕式长期经营,战略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