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设计院市场营销的痛难点分析与破局策略

发布时间:2025-09-30

来源:高登咨询

作者:SGB


当前,中国建筑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大规模“造城运动”放缓,市场已从“增量时代”全面步入“存量时代”。其特征表现为:新增建设项目急剧减少,市场总量见顶回落,“项目越来越少,活儿越来越难接”成为所有设计院的共同感受。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格局下,设计院传统的“守株待兔”“关系营销”模式已然失效,市场竞争呈现出高强度、内卷化的新态势。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存量时代设计院市场营销的核心痛难点,并基于行业前沿实践,提出系统性的破局策略。

一、存量市场下设计院市场营销的七大核心痛难点

在增量市场下,设计院的许多管理问题被高速增长所掩盖。进入存量市场,这些长期积累的沉疴旧疾便成为制约生存发展的致命短板。

1. 市场布局同质化与区域深耕能力不足

过去,许多设计院在全国化布局中采取“广撒网”模式,各部门、分院在热点区域重复设置分支机构,导致内部竞争激烈,资源高度分散。在存量市场下,全国性“撒胡椒面”的策略难以为继,缺乏对重点区域的长期、深度耕耘,无法形成稳固的“根据地”和属地化优势,难以获取当地的优质存量项目(如城市更新、精细化运维等)。

2. 分散式经营模式导致内部协同失灵

多数国有设计院采用“院所两级”甚至“所所竞争”的分散经营模式。在“粥少”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弊端尽显:各部门为完成经营指标各自为战,信息壁垒高筑,甚至出现“兄弟部门”在同一个项目中相互压价的恶性内耗。当客户需求转向综合化、一体化时,单个部门能力有限,而内部又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企业整体战斗力涣散,无法形成合力承接大型复杂项目。

3. 客户关系私人化,组织风险极高

设计行业长期依赖个人关系进行营销,关键客户资源往往掌握在少数经营骨干手中。在存量市场,优质客户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一旦核心人员离职,极易导致大量客户流失,对设计院构成巨大经营风险。将客户关系从“个人资产”转化为“组织资产”,是存量时代设计院必须解决的难题。

4. 被动响应式营销,缺乏项目策划能力

在“等项目”的惯性思维下,大多数设计院的营销工作始于业主发布招标公告。但在存量市场,单纯靠投标中标越来越难,利润率被挤压至极限。设计院普遍缺乏前期项目策划能力,无法主动引导和创造客户需求,无法参与项目顶层设计,从而在源头上失去主动权,陷入被动“内卷”的价格战。

5. 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品牌价值不显

在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的今天,图纸本身难以构成核心壁垒。许多设计院仍停留在“卖图纸”的阶段,未能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感知、可复制的“产品”或“解决方案”。缺乏清晰的产品线和品牌定位,导致在市场上面临“千院一面”的尴尬境地,无法在客户心中建立差异化的价值认知。

6. 营销人才断层,专业能力亟待升级

现有的经营骨干多由技术岗位转型,其“技术思维”重于“市场思维”,普遍缺乏系统的市场分析、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同时,老一辈经营者临近退休,新一代复合型营销人才供给不足,出现“青黄不接”的结构性断层。

7. 经营管理粗放,数字化支撑薄弱

市场信息分散、项目线索跟踪靠Excel、决策依赖领导经验……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在存量市场下效率低下。缺乏统一的客户管理、项目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导致无法对市场趋势做出精准判断,也无法对营销全过程进行精益化管控和科学考核。

二、破局之道:构建适应存量竞争的一体化联动营销体系

面对上述痛点,设计院必须进行一场从理念、组织到机制的深刻变革,从“狩猎式”的随机捕猎转向“农耕式”的精耕细作。

策略一:重构营销组织,从“分散竞争”走向“立体协同”

  • 强化总部“大脑”功能:公司总部应从简单的统计管理转向战略客户管理、市场研究、资源统筹和品牌建设。设立专门的大客户事业部或战略客户中心,对核心客户进行集中维护和深度开发。
  • 推行“区域中心+区域分院”模式:整合内部资源,按大区设立区域中心,作为区域市场的统筹管理机构。将生产单位与区域中心绑定,打造区域分院,实现经营与生产的一体化,真正落实属地化深耕。
  • 明确权责利,建立协同规则:清晰界定总部、区域中心、分院/所在市场开拓、项目运作中的权责边界。建立内部市场结算机制和协同奖励制度,从“要我协同”变为“我要协同”。

策略二:深耕客户关系,从“私人关系”走向“组织资产”

  • 实施客户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级的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价值、合作潜力等维度,将客户分为战略客户、价值客户和一般客户,配置差异化的服务资源和维护策略。
  • 建立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覆盖从客户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关系维护、项目交付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定期回访、高层互动、技术交流、增值服务等方式,提升客户黏性和满意度,实现“二次经营”“多次经营”。
  • 推动客户关系数字化:引入CRM系统,将客户信息、交往记录、项目历史等数据固化在系统中,实现客户资源的可视、可管、可控,降低因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

策略三:推动营销前置与产品化,从“被动投标”走向“主动创造”

  • 强化智库引领与策划驱动:鼓励技术专家走向前台,通过为政府、业主提供前瞻性的规划建议、产业咨询、技术标准编制等,树立行业权威,影响项目决策,从“争取项目”升级为“创造项目”。
  • 打造产品化解决方案:针对存量市场的典型需求(如城市更新、建筑节能改造、智慧园区等),整合内部技术资源,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包”或“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服务的可复制性和价值感。
  • 探索“投资+”“科技+”等创新模式:结合自身优势,探索以投资带动设计、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业务的新模式,为客户提供超越传统设计之外的额外价值。

策略四:强化人才与激励,从“技术专家”走向“经营先锋”

  • 构建营销人才素质模型:建立涵盖战略思维、市场洞察、客户管理、商务谈判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标准。
  • 设计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设立专业营销序列,让营销人才有清晰的晋升路径,其地位和收入不低于技术专家。
  • 优化激励考核机制:改变单纯以“新签合同额”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区域深耕、客户满意度、协同贡献、项目质量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实施“分享奖励”机制,鼓励跨部门协作。

策略五:赋能数字驱动,从“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

  • 建设整合营销信息平台:打通从市场线索、客户管理、投标管理到项目履约的数据流,构建营销数据中台,为市场分析、精准营销和绩效评估提供支撑。
  • 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研判:分析区域市场的投资趋势、政策导向、竞争对手动态,为战略布局和资源投放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语

存量竞争时代,对设计院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回归本质、苦练内功的机遇。那种依靠行业红利“躺赢”的日子一去不返。未来能够生存并发展的设计院,必然是那些能够果断告别路径依赖,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组织重构、能力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建立起一体化、协同化、精益化市场营销体系的企业。这场转型绝非易事,唯有坚定变革,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存量时代,设计院营销痛难点,区域深耕同质化,分散经营内耗,客户关系私人化,被动投标价格战,产品同质化,营销人才断层,数字化支撑弱,一体化联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