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央国企市场营销体系改革:从“关系营销”到“体系营销”的转型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5
来源:高登咨询
作者:ZJH
当前建筑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结构调整”的深度变革期,在此背景下,传统依赖“人脉资源+分散开拓”的营销模式逐渐失效,“体系化作战”成为建筑央国企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市场营销体系改革的本质是“组织架构、业务结构、保障机制”三大维度的协同重构,通过“战略引领-组织支撑-机制赋能”的闭环逻辑,实现从“被动承接项目”到“主动创造市场”的转型。头部建筑央国企通过实践验证,这套改革逻辑可有效解决“总部统筹弱、区域协同差、业务结构单一”等行业痛点,推动营销业绩实现质效双升。
一、组织架构重构: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集团化作战体系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通过权责划分与资源整合,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这一理论在建筑央国企营销组织改革中体现为“三级穿透式架构”,即通过总部、区域、项目的权责分层,解决传统“信息孤岛”与“资源内耗”问题。
(一)总部管总:战略统筹与高端资源整合
从理论层面看,总部的核心职能是“定方向、搭平台、聚资源”,通过战略规划明确市场布局重点,依托资源整合能力为区域开拓提供支撑。
中交三公局实施“8+2+N”战略框架(8大核心区域、2大战略通道、N个潜力城市),总部市场开发部统筹全局,将20个重点省域纳入战略布局,同时建立“领导对口联系机制”,要求班子成员每人对接2~3个核心区域。
葛洲坝一公司则在中国能建“三位一体+三级递进”(集团、子公司、项目部三级联动)体系下,重构总部营销职能:设立六大区域市场开发部,明确总部负责“政策研究、大客户对接、跨区域资源协调”,同时将“签约额、5年内可实现营收额、5年内施工利润额”按“三个三分之一”纳入总部考核。
(二)区域主战:基于“属地化经营理论”的网格化深耕
属地化经营理论指出,企业需通过“本土化团队、本土化资源、本土化服务”,实现与区域市场的深度绑定。
中建四局华中事业部锚定“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区域,以鄂州为战略原点,将业务划分为“水务环保、清洁能源、乡村振兴”三大专业赛道,每个赛道配备“营销+技术+商务”铁三角团队。为强化属地扎根,事业部在鄂州设立区域总部,吸纳当地政府智库、行业协会资源,建立“每周政企对接、每月项目复盘”机制。
中建三局西部公司则通过“网格化细分”深化属地经营:将西南区域划分为22个营销网格,其中16个区域网格覆盖成渝、昆明等核心城市,6个专业网格聚焦基础设施、城市更新领域。每个网格实行“三固定”原则(固定人员、固定区域、固定目标),与网格内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建立“一对一”对接关系。
(三)项目支撑:“现场-市场”联动的闭环机制
“以现场保市场”是建筑行业的核心逻辑,其理论基础是“履约质量决定客户黏性,客户黏性驱动二次合作”。
中建五局湖南公司实施“拟派团队标前深度捆绑”机制:对于年度必中项目,100%提前选定“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商务经理”铁三角团队,要求团队全程参与投标策划、客户对接、方案优化,将履约服务前移至营销阶段。
中铁一局五公司则通过“优质履约+即时激励”形成市场闭环:其推行的“一标一奖”制度明确,项目中标后即时完成奖励核算与发放。
二、业务结构优化:基于“多元化战略理论”的赛道拓展
多元化战略理论认为,企业需通过“核心业务巩固+新兴业务拓展”,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培育新增长极。当前建筑央国企的业务改革,正是围绕“巩固主业优势、布局战新赛道、探索融合模式”三大方向展开,实现从传统基建向新基建、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等的转型。
(一)核心主业巩固:强化“护城河”优势
核心主业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建筑央国企通过“技术升级+规模效应”,巩固在传统领域的领先地位。
葛洲坝一公司作为水利水电行业的优秀企业,深耕核心赛道:一方面依托在三峡水利枢纽、大藤峡水电站等项目积累的技术经验,组建“抽水蓄能专项团队”,攻克“高水头厂房开挖、复杂地质锚固”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建立“现汇项目跟踪清单”,重点对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
中交三公局则聚焦“大交通”主业,突破高端市场:针对高速铁路领域“技术壁垒高、竞争激烈”的特点,组建“350km/h高铁专项攻坚组”,联合中铁二院开展技术攻关,最终自主中标济南至枣庄高速铁路工程,成为该局首个自主中标的350km/h高速铁路项目;同时滚动开拓将淖铁路复线工程,实现“两铁”业务从“零突破”到“规模化”的跨越。
(二)战新业务布局:抢占“新蓝海”市场
随着“双碳”战略、新型城镇化推进,新能源、城市更新、医疗基建等领域成为建筑行业新增长点。
湖南建投六公司的战新业务改革极具代表性:成立新能源分公司,专项对接风电、光伏、储能项目,建立“项目资本金投入1亿元带动施工金额8亿元”的联动模式,在2024年对接的4个新能源投资项目中,肥东县陈集镇1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湖南能源集团红寺堡区新能源基地一期1000MW光伏厂区EPC项目已成功落地;同时组建高标准农田研究小组,开展专题培训20余场,中标沅江市投融资创新项目,战新业务合同额突破。
上海安装集团则聚焦“医疗+智慧运维”赛道:在医疗领域,成立医疗事业部,开发“装配式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重点对接上海、广州、天津等核心城市的三甲医院项目,2024年中标上海瑞金医院北院手术楼改造、广州和睦家国际医疗中心等项目;在智慧运维领域,抓住“物联网+节能改造”机遇,为上海陆家嘴商办楼宇提供“改造+运维”一体化服务。
(三)融合创新模式:探索“跨界协同”路径
融合创新是打破行业边界、创造新价值的关键,建筑央国企通过“能源+”“数字+”等模式,实现业务跨界拓展。
中国能建西北区域总部的“交能融合”模式颇具创新性:其在S10张掖至马鬃山高速公路张掖段项目中,创新“交通建设+能源供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模式,在公路沿线布局光伏电站、充电桩,实现“路衍经济同步用能”,该项目成为国内首个交能融合同步实施的标杆工程;同时落地全球首台(套)人工硐室压气储能项目——酒泉300兆瓦压气储能电站,以及“东数西算”重点项目庆阳数据中心,形成“能源+交通+数字”的融合业态。
苏交科集团则依托“数字底座”推动业务融合:其打造“BIM+GIS数字底座”,将数字化技术与工程咨询深度结合,开发“数字底座+轨道安全咨询”“数字底座+桥梁轻量化检测”等创新服务。2024年,该公司为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提供“数字化运维咨询”服务;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提供“轻量化检测+健康监测”服务,数字化融合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三、体系保障升级:基于“激励理论+风控理论”的机制赋能
市场营销体系的落地,需要“激励机制”激发活力,“风控机制”保障稳健,二者协同形成“动力-约束”双轮驱动。从理论看,激励机制需遵循“公平理论”与“期望理论”,即通过“差异化奖励”让员工感知“付出与回报匹配”,通过“目标设定”让员工明确“努力可实现成果”;风控机制则需基于“风险管控理论”,实现“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全流程管控。
(一)协同激励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激活团队合力
中建五局湖南公司实行“班子带头+多线联动”机制:公司要求主要领导70%精力投入市场,分管领导牵头成立“大客户攻坚、技术支撑、商务优化、履约保障、风险防控”五大专班,形成“高层推动+专业支撑”的协同网络。在光琇医疗产业园项目营销过程中,面对客户“低价诉求+技术优化”双重需求,班子成员带队拜访12次,商务专班通过“现金采购降本、分供商利润压缩”措施降低报价8%,技术专班联合局设计院优化图纸15项,履约专班提前派驻项目经理对接施工需求,最终实现“技术得分第一+报价优势”的双重突破,成功中标。
苏交科集团则通过“协同奖励”践行“公平理论”:其制定《营销协同奖励办法》,明确参与项目营销但不负责实施的部门,可获得项目承接额0.5%~1%的奖励。2024年,该集团华东区域中心发现某智慧交通项目信息后,推送至智慧交通业务部门,最终项目中标,区域中心获得协同奖励,业务部门获得营销奖励,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赢”。
(二)风险防控机制:全流程管控,保障经营质量
湖南建投六公司开发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整合“客户信用评级、项目风险评估、投标合规审查”三大模块,投标前通过系统核查业主资金实力(如国企、大型民企优先)、项目回款条件(如预付款比例不低于15%)识别高风险项目,避免潜在损失;同时建立“项目ABC分类机制”,按“中标概率、利润水平、风险等级”将项目分为A、B、C三类,重点跟进A类项目。
葛洲坝一公司通过“考核导向”引导风险防控:其将“5年施工利润额”纳入市场人员考核,权重占33%,避免“重签约、轻盈利”的短视行为。2024年,该公司在长阳抽蓄项目投标前,市场、商务、技术专班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发现“厂房顶拱层Ⅳ、Ⅴ类围岩占比超95%”的地质风险后,通过元建模分析优化技术方案,增加“围岩加固”报价项,既降低施工风险,又提升项目利润空间。
综上,建筑央国企市场营销体系改革,是“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的结合体。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培育推进,企业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生态化”能力:通过数字化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如中国能建西北区域总部的“政策解读系统”“现汇项目建模”;通过生态化构建“产业链伙伴网络”,如苏交科集团的“智库+技术+资本”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从“项目承接者”向“城市发展合伙人”的转型,在行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
体系营销转型,三级穿透架构,属地化网格深耕,主业+战新+融合,协同激励与风控,抽水蓄能技术壁垒,交能融标杆,数字化政策建模,城市发展合伙人,新质生产力生态
